“叮叮当当”“叮叮当当”,铿锵有力的敲打声淹没在城市的喧嚣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台江,有一项非遗技艺,与福州“剪刀之乡”横屿,有着深厚渊源。
福州本地横屿产的剪刀,被称为“福剪”。而台江这把剪刀,被公认为“福剪”状元,它就是郑兴利剪刀。就是这把剪刀 ,有着流传已久的故事。
历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创新,其制作技艺于2020年被列为第六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获评福建省老字号、中华老字号会员单位等殊荣。
郑兴利剪刀店铺位于台江区长乐南路7-1号
今天,我们一起听听第五代传人郑力立讲述的“郑兴利剪刀”品牌故事。
一把剪刀
一百年,五代人的打磨
1904年,郑兴利剪刀创始人郑应梅,为谋生计在横屿本地制作剪刀,他是当时横屿最早会做裁缝专用剪的佼佼者。
1914年,郑应梅18岁的儿子郑金财(第二代)把横屿剪刀作坊,搬至茶亭手工业街的洗马桥68号,前店后坊,亦工亦商,产销一体,取名为“郑兴利”剪刀店。
在过去,福州凡是制作、经营刀具和刀器的商铺,招牌中大都带有一个“利”字。“郑兴利”这个招牌名字,意为:“郑”家“兴”这个剪刀的锋“利”。
郑兴利剪刀店始终奉行“以诚为本”“以质取胜”的经营宗旨,实行“三包”(包修、包换、包退)政策。很快,郑兴利剪刀店就闻名福州城乡。
当时,汽车修配业兴起,工业用剪也应运而兴。郑金财及时抓住这个商机,很快就研制出大小型号不同的十几种剪铁的工业用剪,而且达到“剪铁如布”的程度,郑金财因此被称为“铁剪王”,郑兴利剪刀也声名日盛、生意兴隆。
郑兴利剪刀老店(资料图)
第三代传人郑德官(1931年生于茶亭街)则是“福剪”状元的“缔造者”。在继承祖传“夹钢”的工艺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如“水磨机”等,研制出各行各业都能用的多种工具剪和专用剪。
郑兴利剪刀第三代传人郑德官(右)和第四代传人郑隆新(中,郑德官的次子)。(资料图)
郑德官还为2008年的北京奥运制作了一把富有中华文化象征的仙鹤造型小剪刀作为奥运礼品。(资料图)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郑兴利剪刀不但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地。
兴盛时期,茶亭街店面有700多平方米,鼎盛时期一个月能卖出7000多把剪刀。之后因随着茶亭街拆迁,郑兴利剪刀经历了数次变迁,也从第三代郑德官传至第四代郑隆新,如今又传至第五代郑力立。
丫霸
“一把可以用一辈子的剪刀”
郑兴利剪刀制作技艺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一是独家祖传的“夹钢”技术,二是剪刀制作的最佳角度和温度。丰富的经验和完美的技术,保证了上乘的质量和效果。
郑兴利剪刀采用上等钢材与普通钢材相结合的“夹钢”方式制作,就是把两片烧红的钢材在高温的时候锻打熔合到一起,要被锻造成刀刃的钢材原来的厚度有4毫米,锻打之后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剪刀的锋利。
其特点是刀刃的锋利与坚韧兼顾并优,与其他工厂采用机械冲压法的剪刀相比,既锋利好用又耐用,外观则是质朴的原钢材乌蓝天然色泽。
郑兴利剪刀的制作要经过锻打、修整、抛光、热处理等二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对精准度的把握堪称“绝活儿”,其咬合面只有一个点,大概1毫米。靠着1毫米的力度去剪,达到“剪铁如纸”的效果。
手工剪刀外观质朴,可以看到手工的痕迹和肌理的拉丝效果,剪背较厚且剪口与把手是一体成形;冲压剪刀剪背较薄,剪口贴合紧密,剪裁过程需用力锁紧,一旦失力便会不易剪裁。而最重要的是,冲压剪刀的剪背与刀刃是一体的,变钝之后因为不可以通过打磨重回锋利,因此寿命相比手工剪刀便短了许多。
据郑兴利剪刀第五代传人郑力立介绍,时过境迁,郑氏家族成了福州城内仅有的世家祖传手工锻造剪刀技艺的匠人。他们始终坚守着这项传统技艺,牢记“质量为先”的祖训,并以非遗名目为契机,让老手艺在新时代再放光彩。
在老一辈福州人中,提到“郑兴利剪刀”,都说:那是“一把可以用一辈子的剪刀”。
他们为了制作一把好用的手工剪刀,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将技术传承,让福剪隽永于世。
近年来,福州市台江区依托非遗相关场所、公共文化机构等,提高非遗传播宣传力度;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着力打造“非遗在社区”“我是非遗代言人”等非遗品牌;有力落实非遗相关评估申报活动;举办丰富多样的非遗精品创作活动,为非遗传承事业厚植根基,助力本土文化发扬光大。
(台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阜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标签: